医学院“药临其境”暑期实践队走进吉安,产学研融合助力新药研发人才培养

发布时间:

2025-07-11


为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,促进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,6月21日,在医学院教学团队与致新书院支持下,医学院助理教授李亮带领《新药研发导论》课程学生,赴江西吉安开展“药临其境”暑期实践活动,研究生助教王国泽随行协助。

本次活动得到了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敬玥、总经理姚晓东,以及江西堆花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黄建勇副总经理、邹冬经理等企业负责人的大力支持。14名师生通过实地参观、技术交流与专题座谈,深入了解从实验室研发到产业转化的全过程,为培养复合型新药研发人才搭建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。

走进生物制药一线:

解码“质量源于设计”的产业实践

在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,实践队深入抗毒素与免疫血清类药物的核心生产区。在专业人员引导下,实践队依次参观了研发实验室、中试车间和GMP生产车间,系统了解了新药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生产的完整流程。同学们重点学习了"质量源于设计"理念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,以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具体要求。

图 | 合影

图 | 姚晓东带领同学们参观并介绍中试车间

"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试验,再到规模化生产,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的质控标准。"姚晓东介绍道,"一个新药的研发往往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,投入数亿元的资金。"在交流环节,同学们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、人才培养需求等话题与企业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。

图 | 交流学习

"这次参观让我对课本上的GMP标准有了直观认识,也了解到新药研发的艰辛与价值。作为未来的科研工作者,我们要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。"致新书院学生田轩毅说道。

传统工艺的现代启示:

发酵技术在医药领域的跨界融合

在拥有非遗技艺传承的堆花酒厂,实践队员们沿着一滴酒的诞生轨迹,走进粮食预处理、酒曲投放、糖化发酵、蒸馏出酒与手工勾调的每一个环节,沉浸式体验传统固态发酵工艺的现代化升级路径。

图 | 实践队员体验粮食预处理过程

在现场,学生们不仅观察到地缸发酵中温湿调控对微生物活性的精妙影响,也深刻理解到“看花摘酒”等经验技艺如何与现代仪器分析协同融合,形成独特的“感官品评+理化检测”双重质量控制体系。

图 | 堆花酒地缸发酵

树德书院学生王泊谕在参观后感慨道,“酒曲中微生物的驯化过程,和我们在药物开发中对生产菌种的选育竟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这次跨界学习让我意识到,传统技艺中蕴藏着丰富的科研灵感与技术借鉴空间。”

产学研协同育人:

打通课堂到产业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
本次“药临其境”暑期实践活动,是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贯彻“新医科”建设理念、推动产教融合、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重要探索。通过深入药品研发与传统发酵工艺一线,学生以真实产业场景为课堂,在沉浸式学习中系统了解了药品从研发到上市的全周期管理流程,拓展了对医药行业的整体认知。

李亮指出,此类实践让学生直观认识到行业对跨学科人才的迫切需求:既要有扎实的科学基础,也需具备工程思维、质量意识与协同能力。在与企业管理层的交流中,实践队围绕用人标准、研发架构与职业路径展开深入讨论,帮助同学们厘清未来方向,也为校企共建实践平台、强化联合育人机制打下基础。

返程途中,师生在高铁车厢即兴开展“移动分享会”,围绕药品质量控制、微生物技术应用与产业转化逻辑等话题展开热烈交流,实现了从观察到思考、从课堂到现场的双向跃迁。

本次实践通过“现场调研+专家对话+总结反思”的一体化方式,有效促进了教学与产业之间的紧密对接,为构建“课程—实践—科研”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闭环提供了范例。未来,医学院将持续拓展校企合作维度,推动医学教育体系向更开放、多元、融合的方向发展,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视野与实践能力的医药科技创新人才。

 

联系我们

地址:

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经开区火炬大道198号

投诉举报电话:

投诉举报邮箱:

药物警戒收集邮箱:

药物警戒电话:

二维码

微官网

二维码

微信公众号


© Copyright 2022 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